其实,没有人是无时无刻都有灵感的,但作为一个厉害的写手,是会通过一些技巧和手段,让灵感在脑海里不限量供应的。
听着是不是很厉害的样子?其实呀,只要你掌握了方法,即便你是新手,也能立刻做到。
今天呢,细细就教大家两种可以激发灵感的选题角度, 一种是人物方向、一种是干货方向,保你再也不愁写不出文章了。
人物稿
第一个方法,是最好上手,也是最屡试不爽的方法,就是写人物。人是万物的尺度,只要你去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,把故事写得足够精彩,那么阅读量就基本不会低。
很多公众号,比如人物、十点人物志等等,定位就是只写人物,他们的阅读量不仅稳定,还能时不时的产出爆文。
写人物也有最常用的两种写法:第一种,是根据想写的主题,来找到有共性的不同人物。
比如我认识的一位作者,她比较擅长写情感类的选题,有一次她就尝试用人物作为素材,来串起整篇文章。她那篇文章的主题是:爱情观不同的女人,过得是不同的人生,文中便写了3位经典人物,分别是玛丽莲梦露、伊丽莎白泰勒,以及奥黛丽赫本。这三位影星,共同点都是情史比较丰富,区别呢在于她们对爱情的态度。这位作者就通过梳理这3位影星的爱情故事,从而表达自己的观点:拥有不同爱情观的女性,也会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。
那么,如葫芦画瓢,现在你需要写一篇《读书和不读书的人,过得是不同的人生》,你是不是也有思路了?
好,现在我们来说说人物稿的第二种写法:全篇只写一个人物。
我估摸着,我一抛出这个方法,就有人开始在内心发问了:只写一个人物?那我写谁呢?怎么写呢?
先别着急,这种人物稿的写作可是有秘籍的,赶紧拿小本本记下来哦。
首先,需要下功夫的就是人物的选取。人物的选取需要注意两点:
一是目标用户的口味,比如你想要投稿给一个女性用户为主的公众号,你肯定不能写奥巴马啊、扎克伯格啊,这样比较硬核的男性人物,因为女性的关注点普遍不在这里,但相反,如果你写他们的妻子,就能吸引女性用户阅读了。
再来说第二点,人物的选取还需要注意时间节点。比如今年9月10日,马云正式退休,这个时间节点就很适合来写马云或者他的继承者张勇。一个广为人知的人物再加上一个广受关注的时间节点,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,符合这两个条件写出的人物稿,阅读量绝对不会低。
说完人物的选取,我们再来说说人物稿的内容架构。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,他一生中值得被写的事儿一定是非常多的。但咱是写人物稿,不是写人物传记,自然不能不加选择的按照时间线从头写到尾。
那咱们该怎么选取素材呢?简单来说,选取素材最需要注意的,是找这个人物身上不为人知的信息。
它可以是这个人的性格,也可以是发生在这个人身上的事情。举例来说,我曾看过一篇写徐志摩的人物稿件,说起徐志摩我猜大家第一反应都是他和原配张幼仪、才女林徽因以及妻子陆小曼那些情感纠葛,但这篇文章呢恰恰避开了这些话题,它的核心观点是,浪漫诗人徐志摩不仅有风花雪月,还有爱国情怀。文章细数了徐志摩在留学期间的爱国义举,为读者展现了一个跟大家印象中完全不一样的徐志摩, 而这样鲜为人知的故事,就会吸引用户的点击。
干货文
什么叫干货文?顾名思义,就是在文章中直接给读者一些有用的建议和方法论, 让大家看完就有收获。当然,干货也并不是让你自己硬去想一些方法论, 而是通过阅读,素材搜集等,把获取到的知识,抽丝剥茧,变成自己的东西再吐出来。
那写干货文需要注意的点有哪些呢?
最重要的,就是信息量要足。也就是说,你写出来的内容需要足够刷新人们的认知,或者为读者带来了足够丰富的信息,能够解答他们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疑惑。
比如自媒体人粥左罗就写过一篇文章,题目叫《这5种情况下,你应该毫不犹豫的辞职》,这篇文章就切中了大部分职场人都会有的痛点,那就是始终不确定自己到底该不该辞职。而粥左罗的这篇文章,就列举了5种情况,深入浅出有理有据地告诉大家,如果你中了这5个中的任何一个,那你就得赶紧辞职了,越快越好。
写干货文除了信息量要足之外,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,文章的软硬程度。
因为写干货文非常容易出现两个问题,一个是语言太学术或者太死板,让人读起来味同嚼蜡,另一个就是信息密度太大,让人看起来太累,消化不了。
如果出现了这两种问题,用新媒体界的行话来说,就是写得“太硬了”,让读者读不进去。咱可以换位思考一下,如果让你读一本《现代科技发展概论》,你是不是也估计只能读下去两页呢?
所以呀,即便是干货文,也需要注意把握好分寸。具体来说,这个分寸该怎么把握呢?
这里,细细教你两招,第一招叫做“"知识边界领先读者半步”。什么意思?打个比方来说,就像你带着读者一起爬山, 你只比他领先半步,而不是把他远远甩在身后。
也就是说,在写干货文之前,要了解目标读者的认知水平,他们是知识分子人群还是普通的老百姓呢?了解清楚这一点,你在写作过程中就能很容易的找到他们的知识边界。明确了读者的知识边界,那你接下来就得用到第招了, 叫“一半熟悉一半陌生"。简单来说,就是你写的内容需要做到一半是读者熟悉的内容, 一半是新鲜的知识点,这样一来,读者读起来就又收获,也不会觉得太费劲了。
具体怎么做呢?我们可以来看一个例子:
罗振宇曾提出一个观点:职场人应该让自己成为“u盘型人才”。这个观点对读者来说是很新鲜的,只看字面意思也很难理解。但是呢,罗振宇在解释"u盘型人才”时他就提到,为啥鼓励大家做一个u盘呢?因为u盘小巧灵活、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可以与任何设备对接,u盘型人才,可以依附于公司,但他们离开了公司也照样能存活,他们凭借一门手艺和技术,也能获得不错的收入。用大白话这么一说,你是不是立刻就能明白啦。
从这个案例中啊,我们就能发现一个非常能落地的办法,那就是用大家熟悉的事物去解释大家陌生的概念。
当然,这个方法还有个进阶版:那就是用生活化的例子,去映证新鲜的观点。
咱们再来看一个例子:前不久有这么一篇文章火了,它的主要观点是: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,是让他忙到没时间成长,这个观点乍一听的确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一在我们的认知里,忙点不是好事嘛,怎么会废掉一个人呢?
为了给读者说明白这个观点,作者就很聪明的用了生活中的例子,他说他的员工很多都喜欢加班,因为觉得老板喜欢这样的员工,可他其实并不这么认为,因为他发现大多数时候,人们在忙碌中只是自我消耗,很多人会忙到没时间看书、没时间听课,也没时间
提高自己的能力。所以呀,这种忙碌只会让人觉得填充了时间,但并不会让人成长。是不是就是在用我们生活中的例子,来印证刚才那个新鲜的观点呢? 你学会了吗?
公众号:懒汉运营,关注获取免费资源。如若转载本文章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98seo.com/gongzhonghao/143.html